【红耀休宁】皖浙赣三边游击战争
开篇语:
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推进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休宁党建》微信公众号推出《红耀休宁》专题,陆续向大家讲述休宁红色故事。
《红耀休宁3:皖赣浙三边游击战争》
皖浙赣省委驻地石屋坑(皖浙赣三边游击战指挥中枢)
尽管白区秘密斗争受挫,但党领导下的革命星火并没有熄灭。柯村苏维埃失陷后,皖南红军独立团政委刘毓标得知皖南特委遭受破坏,积极寻找闽浙赣省委,在德兴县见到省委书记关英,汇报情况后返回皖南。队伍途经休西的高舍、石屋坑、田里等地时,见这一带敌人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优越,游击战争开展起来可以直接影响着皖浙赣三省周边,决定在这一带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一名指导员带领10余人在此留下,开展群众工作。至1935年5月,石屋坑、高舍、里庄建立了党支部,并迅速向周边发展,休西一带大小村庄,先后建立12个农民团。到1935年秋,由原来三个支部发展到10多个党支部,省委书记关英根据形势发展,决定在里庄成立中共休宁县委,罗源辉任书记。1936年2月,李步新率部在休西石屋坑找到省委,组织上对干部作了调整,将休宁县委扩建为休宁中心县委,李步新任书记。1935年底到1936年初,分散在皖浙赣边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大部撤离各自的根据地,寻找省委,陆续到鄣公山地区会师,省委为统一和加强各根据地的领导,于1936年4月在鄣公山召开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同时讨论决定相关政策,整顿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通过这次会议,边区党组织在思想上有了统一的认识,明确了边区总的工作方针和任务;组织上保证党内团结,统一边区党的领导,克服了单纯游击观点;斗争策略上纠正过去“左”的影响,政策方面做出调整,开始注意建立统一战线工作;在军事上,建立省委直接领导下的主力部队,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皖浙赣边区游击战争的发展。
边区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一方面加大军事力量对休西、休南游击根据地进行武力“清剿”,同时,在休西、休南设立党政军联合的“清乡办事处”,实行残酷的“移民并村”“五家连坐”等血腥高压政策,竭力破坏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群众团体,妄图使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失去依托。1936年底,“西安事变”爆发,与中央隔绝三年之久的皖浙赣省委得到消息后,立即意识到必须积极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在新的形势下,取得中央指示,掌握下一步斗争方向,故而,省委及红军独立团离开根据地,前往浙西南找刘英、粟裕部,意欲通过他们电台与中央联系。但国民党一方面开始同中共停战议和,一方面调集重兵加剧向游击根据地“清剿”,在敌人严酷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下,休宁各地党组织严重受挫。但敌人的血腥镇压动摇不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和必胜信心,也割不断边区群众与游击队的血肉联系。皖浙赣省委机关驻地石屋坑群众,趁“并村”混乱之际,躲避敌人监视,主动向在山上坚持斗争的倪南山报告情况,请示今后联系方法。休婺中心区委秘书张志流,两个儿子参加红军后相继牺牲。“并村”之后,为了保护中心区委和伤病员,他冒险四处奔波,弄粮弄药,不幸被捕,受尽严刑拷打,仍响亮地回答敌人:“共产党员头可断、血可流,叛党叛革命办不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体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尽管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无比艰苦,尽管敌人疯狂“清剿”,严密封锁,但坚持在休婺边和皖浙赣边的共产党员、红军战士的信仰始终没变:红军一定要胜利,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这坚定的共同信念,就是当年赖以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胜利的唯一精神支柱。(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