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休宁】投身抗日救亡
开篇语:
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推进全县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休宁党建》微信公众号推出《红耀休宁》专题,陆续向大家讲述休宁红色故事。
《红耀休宁4:投身抗日救亡》
皖浙赣特委告民众抗战驱逐日寇书(1938年初)
1937年底,陈毅来到舍会山,召集皖赣边党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人会议,作了国共合作形式和任务的报告,传达并详细解释党中央的指示。1938年2月,皖赣边游击队及根据地的青壮年,在瑶里整编后,开赴岩寺,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至此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
随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徽州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余华、汪宪从上海回到休宁。为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余华到瑶里联系上中共皖赣特委书记李步新,特委决定余华回休宁,与汪宪一起发展党的组织,发动领导徽州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尽快恢复建立党组织,余华、汪宪把他们熟悉的休黟两县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同志找到一起,先后恢复部分人的党籍。1937年12月在万安成立中共休宁黟县特别支部,余华任特支书记。1938年4月经陈毅同意,建立皖南特委,由李步新任书记统一领导皖南党组织活动和抗日救亡。同时,皖南特委决定将休黟特支与歙县特支合并,成立以余华为书记的徽州中心县委。设休宁区委,由汪宪任书记。休宁区委下辖学校支部、万安支部、徽州中学支部、潜阜上黄支部、古林支部。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动员,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牢牢掌握休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权。1938年初夏,休宁党组织建立了以知识青年为主要成员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时利用公开合法地位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政策,发展壮大党的组织。1938年6月,休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后,党组织掌握了其下设的青年工作团领导权,通过青年工作团的广泛动员,不少进步青年看到共产党团结抗战的诚意,纷纷要求加入党组织。至1938年8月,全县已有党员60余人。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原休宁区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休宁县委,由徽州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汪宪兼书记,后由黄聚财继任,仍隶属徽州中心县委领导。辖万安、五城两个区委。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扩大极度惊慌。至1938年底,休宁民众动委会进行第十八次改组,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大部分遭受排挤。1940年11月,中共中央东南局为有准备地应对新四军北撤后皖南可能出现的紧张情况,派黄耀南同志由李莅之掩护,隐蔽在休宁县城的一家商店内,成立由黄耀南、胡明等五人组成的秘密皖南特委,尽力保存保护党的组织,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原皖南特委及身份已公开的地方同志由李步新率机关随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秘密特委的斗争方针是精干隐蔽、长期埋伏、保存力量、等待时机。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徽州国民党当局转向公开反共,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原徽州中心县委书记汪宪、休宁县委负责组织工作的查鸿寿被捕叛变,休宁县委书记黄聚财被捕后惨遭杀害,一些党员被捕后被迫发表自首声明,休宁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入低潮。
皖南党组织虽遭受严重损失,但在皖南坚持斗争的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斩尽杀绝。1941年4月,皖南特委委员、山地中心县委书记胡明,接上级指示:皖南山区必须发动游击战争,坚决以武装斗争回击敌人。经积极筹备,1941年5月在泾县濂坑成立了皖南山区第一支新四军游击队——黄山游击队,刘奎任队长,李建春任指导员。1943年6月,李建春等人带领游击队进入休北守墓墩、里仁、长坑一带,以帮工为名开展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建立民兵组织——保家队。至1945年春,休北守墓墩农民陶秋香、吴裕康、吴长洪等先后入党,组成中共守墓墩支部,以守墓墩为中心的休北游击区得到发展。游击队的频繁活动引起敌人的恐慌,国民党休宁党部和县政府特意在蓝田设立“党政办事处”,加强对休北地区的控制和封锁。游击队由刘奎率领转向黟县五溪山一带,开辟了以五溪山为中心的黟休歙太边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新四军主动北撤。1946年2月,活动在铜陵、繁昌一带的沿江中心县委与皖南山地中心县委合组为中共皖南地委,胡明任书记,杨明、刘奎为委员。同年10月,坚持在苏南地区的熊兆仁、倪南山部200余人也转入皖南山区,与胡明、杨明会合,成立苏皖军政委员会。三支游击队会合,为皖南游击队在苏浙皖赣边坚持长期斗争奠定了基础。(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