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休宁】红色人物——刘毓标
刘毓标(1908-1997),江西横峰县葛源村人,1908年10月生。1927年参加弋横暴动,1930年冬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1年后历任葛源区委书记、化婺德县委组织部长、皖南特委委员兼歙县县委书记、太平中心县委书记、皖南红军独立团政委。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政委、新四军二师教导团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十一纵三十一旅、三十二旅政委,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二十九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部队政委等职,并曾率坦克部队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转业至地方工作,1977年后,任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1995年7月,经党中央批准,被定为省长级待遇。1997年4月25日病逝于南京。
奉命赴皖南
1934年1月,刘毓标受组织委派到闽浙赣省委共产主义学校训练班学习,学习了一些白区秘密工作的经验和方法。随后于当年4月被派往中共皖南特委工作。临行前,方志敏找他和陈直斋同志谈话。方志敏说:“为了扩大苏区,打破敌人封锁,派你们到皖南去工作。皖南的反动统治、白色恐怖很严重,人民群众要求起来革命。这些地方我们有工作基础,皖南有个秘密特委,特委书记李杰三魄力比较小,软绵绵的,去了几年,局面没打开,有些工作仅限于县城和较大集镇。你们到皖南去,工作要向农村发展,到劳苦大众中去。当然城镇工作也需要,但重点要放在农村。皖南离苏区远,交通不便,工作是有困难的,经济上苏区接济不上,你们要自找职业维持生活。”
方志敏谈话后,刘毓标与陈直斋等四人就从化婺德边境的暖水(即德兴市龙头乡暖水村)出发,皖南特委根据闽浙赣省委指示,派了一个扮成挑货郎的交通员刘毓标四人接到皖南特委驻地屯溪。
领导歙县太平工作
到屯溪后的第二天,李杰三来饭店见面。刘毓标等人汇报了省委和方志敏同志与其谈话的情况。李杰三是景德镇人,原来在闽浙赣总工会工作,他和刘毓标等人都熟悉。但是,当时秘密工作的纪律很严,没有横的关系,他没有把皖南党组织的全部情况告诉刘毓标等人。谈话过后,刘毓标被分配到歙县担任县委书记。
到歙县后,刘毓标先是住在一个小集镇的轿行里,抬轿的以湖北人为多,也有潜山、岳西人,大都在家乡搞过暴动,失败后跑到这里来的,在轿行里靠干苦力挣点钱维持生活,这样就在轿行里建立了党的组织,同时也还有群众组织。刘毓标在轿行里蹲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也抬过轿子。后来,他换到一家小店铺里当伙计,这个小店铺就在歙县城边区公所附近,是两位青年团员夫妻开的,主要炸油条、卖稀饭,刘毓标作为伙计经常出去卖油条,活动很方便。他通过作士兵的工作,在县保安中队发展了七八名党员,建立了一个支部。另外,在两所小学里也建了党的组织。这样半个多月后,刘毓标被组织派往太平工作,李杰三与他在屯溪一家比较偏僻的中药店里(皖南特委机关驻地)谈话,李杰三交待任务:“我们的工作要向农村发展,现在要在太平建立一个领导中心,在太平、石埭、泾县、黟县、祁门五县开展工作,你去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太平有县委,设在拜祭堂,组织有了发展,在农村有了基础。泾县有党的组织,黟县、祁门也发展了组织,石埭有一个支部,这些地方离屯溪远,交通联系不便。你要在太平县委这个基础上,建立中心县委,使我们的工作从太平、黟县、祁门、石埭逐渐向青阳、贵池一带发展,使太平中心县委成为皖南特委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
1934年6月,皖南特委派了一个交通员带路,刘毓标从歙县潜口出发,到太平县的佘溪,那里有红军的交通站。去后才知道,国民党太平县保安队就驻在这个村里,那里的党组织受到了破坏,交通站找不到。交通员就把刘毓标带到佘溪东南大山里一个烧炭的窑里去住。过了七八天,交通站找到了,交通员又把刘毓标带到拜祭堂。拜祭堂一带有好几个小村子,还有一个学校,那里的条件是很好的,没有敌人,也没有土豪劣绅,都是贫苦农民,搞得比较红。刘毓标在那里成立了太平中心县委并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县委机关就设在拜祭堂,以小学校为据点,工作范围包括太平、黟县、祁门、石埭、泾县等地。
组织领导柯村暴动
1934年大干旱,眼看这年的秋季没有收成,地主就要农民交现钱。怎么解决农民被地主逼租、逼债的这个疾苦问题呢?太平中心县委研究,有从江西苏区来的刘毓标,还有从湖北英山和安徽潜山来的同志,搞过暴动,既然抗租逼债不行,只有暴动这个办法。向皖南特委书记李杰三汇报后,7月底,县委就派出交通员向皖南特委报告暴动的原因、范围、准备情况,同时安排了另一路交通员前往闽浙赣省委汇报情况,要求省委帮助解决武装和干部两个问题。由于县委没有什么武装力量,需要省委的支持;另外,暴动后要分土地,要建立苏维埃政府,要做群众工作,需要干部。这些都需要省委尽快解决,如果到秋收后,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省委很快批准了,派交通员带来一封密信,叫他们做好准备,等武装和干部派来就暴动。省委的密信只是简单几句话,中心县委又在拜祭堂开了两天会,讨论如何做好暴动的准备,研究了一些具体问题。
当时,柯村一带搞得很红,目标也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敌人很快就知道红军要搞暴动,于是刘毓标他们就把暴动的日期提前到了8月21日。领导这次暴动的是太平中心县委和下面的县委,指挥部设在拜祭堂一带,由韩锦候任指挥。
暴动后的二三天,宁春生带领的300多人武装和一批干部到达柯村。在中心县委扩大会议上,宁春生传达闽浙赣省委指示,研究暴动后的工作。会后,柯村建立了皖南苏维埃政府。太平中心县委由拜祭堂迁到柯村,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皖南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包括消灭反动势力,消灭敌人的武装;打倒剥削者,把地主、保长杀掉,田契烧掉;准备分田、分浮财、粮食。分配土地就是先划分阶级。为此,刘毓标主持开办土地训练班,传达学习苏区带来的《农村阶级分析》等文件,学习分清什么是地主、富农、贫农、雇农。有一二百名干部参加培训,大家热情高涨,白天晚上都参加。还办了妇女训练班,主要是宣传男女平等,参加的人也不少。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2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之战后到达柯村苏区,方志敏率领部队在此休整了3天。方志敏根据当时形势的变化,指示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刘毓标,歙南县委书记陈直斋,今后的工作是“开展武装游击战争,发展秘密工作,进行抗日宣传”,并从先遣队拨出一个侦察营与当地的武装力量成立皖南独立团,原侦察营营长熊刚任团长,刘毓标为政委。这支队伍后来在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和李步新等同志直接领导下,成为皖浙赣边游击根据地的主力部队。
1935年,由于王弼叛变,皖南特委遭到严重破坏。刘毓标和熊刚带着一营部队到闽浙赣去找省委,留下两个营坚持游击战争。他们找到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汇报情况,听取了“以黄山为中心,展开皖南游击战争”的指示后,率领部队返回皖南。途经休宁西部高舍、石屋坑、田里,在向汪村行军途中休息时,见这一带山高林密,地形险要,敌人武装力量薄弱,加之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一带活动时留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游击战争开展起来可以直接影响皖浙赣三省,于是决定在这一带开辟游击根据地。
刘毓标他们利用张志澄、胡同庆与鄣公山的亲戚关系,与余玉堂等取得了联系,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休西和婺北一带群众发动起来了,许多村庄都建立了农民团、妇女会等组织,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1935年5月底,鄣公山、石屋坑等地建立了党支部。他们的工作发展到祁门、舍会山、查山、棕里等地,后来,休宁上下大连、田里都有党的组织。大家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人小孩都亲切地喊关英同志为“老马”,刘毓标同志为“老刘”。
1936年4月,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省委书记,刘毓标兼省委组织部长,皖南独立团改名为皖浙赣独立团,开始了新的征程。根据省委指示,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带领皖浙赣独立团积极开展鄣公山根据地以外的游击活动。在独立团成立后的一年中,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行动,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熊刚、刘毓标带领独立团向浙西行动,首战开化,打下开化县城,消灭了保安团队,缴获了全部枪支,初战告捷。尔后,在婺源沱川、休宁平鼻岭歼灭敌人四十六旅的部队一部,缴获长短枪二百余支,轻机枪四挺。独立团所到之处,一方面狠狠打击敌人,一方面进行抗日宣传,大力发动群众,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党加强了红军独立团的领导,部队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至1936年9月红军独立团已发展到1100余人。由于独立团几次战斗的胜利,群情振奋,部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各地党组织和赤卫队、农民协会、贫农团、妇女会积极配合红军作战,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恶霸、反革命分子,有力地推动着皖浙赣边区革命形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