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倪南山

发布日期:2024-05-27 17:41信息来源:休宁县委组织部 作者:休宁县委组织部 【字体:   收藏

倪南山,安徽东至人。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任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兼石屋坑区委书记,1949年任皖浙赣支队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在休西的三年游击斗争期间,他带领武装力量在敌人严密封锁和残酷“清剿”的艰苦环境中浴血奋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回到皖南,在祁(门)婺(源)休(宁)毗邻地带建立游击根据地,在此坚持了三年半的游击战争,留下与休宁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深情感。

环境险恶,坚持斗争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加紧对南方根据地进攻。1937年春,闽浙赣皖边区“绥靖”公署调集十几个正规师和三省保安团,分三路向皖浙赣游击根据地大举进攻,三年游击战争转入困难时期。为保存实力,关英决定,独立团向浙西南方向活动,寻找刘英、粟裕,与中央取得联系。1937年1月下旬,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取得平鼻岭战斗胜利后,关英率独立团向浙西转移,倪南山与李步新等率领部分同志留在此地,坚持休婺地区的斗争。

敌人由于平鼻岭战斗惨败而恼羞成怒,“消剿”日益加紧。他们对根据地群众实行残酷的“移民并村”和“五家连坐”政策,疯狂地烧杀抢掠。倪南山肩负休婺中心区委和石屋坑区委书记的重任,在此开展地方工作,他带领部队住在附近的秘密山棚中,石屋坑村的张志流担任他的秘书工作,与他一起住在野猪塘棚,负责弄粮弄药、照顾伤员。张志流一家都非常支持红军,也积极投身革命,长子张仲云1935年加入红军皖南独立团,转战时因大雪封山牺牲于鄣公山六股尖,次子张仲宏也参加红军地方工作,不幸被捕。张志流的妻子余成圭,是女农民团员,为掩护红军做了不少事。她乘敌人“并村”混乱之机溜上山,把仅存的一只母鸡和一点粮食送到野猪塘秘密棚。倪南山望着骨瘦如柴的余成圭,怎么也不肯收下母鸡,余成圭着急地说:“这只鸡就烧汤给受伤的战士吃吧!”余成圭告诉倪南山:“村子里的人都被逼到田里、岭脚村,敌人还在田里村四周围起木城、设立哨卡,白天有兵把守,晚上派兵巡查,进出要搜身,外出要报告。以后需要什么东西,就到田里对面山棚去找农民团员张洪贵。”

第三天夜里,倪南山带着休婺中心区委委员张开太来到山棚等候。谁知张开太受不住艰苦生活的考验,借口下山看看,投靠了国民党休宁肃反办事处特警熊一飞。身经百战的倪南山对危险一直很敏锐,他见张开太久久不回,估计情况有变化,当机立断转移到深山中。

一次,倪南山交代党支部书记张观宝帮忙买米。张观宝从江西南山坦买回一担米,不料回程时被保长发现,张观宝只好推说是替搬到田里的群众买的。狡猾的熊一飞却要他报出具体名字和数字,然后按名字叫人核实。虽然群众心中有数,无奈数字对不上号。张观宝被吊打审问了三天,始终不肯招供。叛徒张开太又提议:“既然他替红军买米,就一定知道倪南山的住址,叫他带路去抓”。这天晚上下小雨,敌人押着张观宝向红军秘密棚走去,张观宝边走边摸,始终没有找到报警藤索,离棚越来越近,他只好大叫:“我找不到,要死就死在这里!”倪南山闻声,立即带领山棚里的同志分头转移,只可惜张志流和一名伤员为了掩护他,未来得及跑脱,被敌人抓住。倪南山听着远处的嘈杂声,知道自己又将失去好战友、好同志,心情沉重,向着黑夜暗自发誓,无论今后有何苦难都要坚持下来,多消灭敌人,才不枉他们的牺牲。

就这样,倪南山带领队伍在这样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了数月。他们在山上搭棚隐蔽,爬山头,钻荆棘,不断从一个山头转到另一个山头,长期栖身于荒山野林之中。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也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有时半个月见不到一粒米,全靠野菜野草充饥,野菜不仅难吃,而且吃了会涨肚子。饥饿威胁着他们的生存,他们全靠意志和信仰坚持了下来。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12月,陈毅从南昌来到舍会山,召开皖浙赣边区党组织和红军负责人会议,传达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和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会后,倪南山带领队伍到祁门舍会山集中,迎接改编。1938年1月,陈毅同志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的指示,皖浙赣边区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4月中旬,这支久经锻炼的部队奉令开赴抗日战场。倪南山被调到新四军军部教导营第一连,随部队奔赴新的战场。

三年游击,夺取胜利

1946年6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发动大规模的反革命战争。此时,倪南山奉苏浙军区的命令,回到皖南,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在皖南、苏南等地的三支游击队,即倪南山、熊兆仁的新四军一师,杨明的七师,胡明的游击队,约800人,于1946年12月会师樵山,成立了“苏皖军政委员会”和“皖南支队”,胡明任书记,倪南山任委员兼皖南支队的支队长。这支队伍活动在东到天目山、西到祁门、南到淳安、北到长江的辽阔土地上,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摧毁伪乡公所,建立乡政府和农会、民兵、妇女等组织,并在皖南发动几十万人“开仓济贫”的抢粮斗争。由于一系列的胜利,到1947年7月,游击队发展到1000多人,成立了7个连。胡明两个连,倪南山两个连,杨明一个连,洪林一个连,朱农一个连。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采取外线作战的方针。皖南地委根据华东局的指示,于1947年8月13日在泾县的涌溪坑召开地委会议,决定向南进军,并成立“皖浙赣前进委员会”(简称前委),由熊兆仁、余华、倪南山、罗白桦和杨明组成,领导南进工作。会后,由皖南支队司令熊兆仁和参谋长倪南山率领部队进入黄西,以杨家墩为中心,着手开辟皖浙赣边区工作。

1947年12月21日,倪南山率领皖南支队(后称皖浙赣支队)一、五连,从黄西冒着大雪向皖浙赣边区进军,跳跃式地活动在安徽休宁、祁门,江西婺源、浮梁和浙江开化边界地区。倪南山率部进入休西以后,一面详细地侦察地形、敌情,了解民情,一面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开展宣传组织工作。由于倪南山曾经在这一地区战斗过,因此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队伍在休西以查山为中心,活动于上下大连、小坑、里庄、里广山、杨村等地,先后打掉汪村、鹤城乡公所,烧毁碉堡,处决下大连顽固联保主任吴善文和甲长吴观佑,在查山发展吴天生等人入党。支队一面详细地侦察敌情、民情和地形,一面深入群众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写了“开仓济贫”、“穷人翻身,参加解放军、帮助解放军”、“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等标语。当时气候极为恶劣,倪南山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鄣公山高峰的大雪里,有的同志手指甲都冻脱了,仍然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只要一休息,不是唱歌,就是讲战斗敌事,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在掌握了婺源、浮梁、休宁、祁门、开化等五个县的基本情况后,倪部于1948年2月25日,绕道祁、浮之间的倒湖到蓝田庙上,找到熊兆仁,向前委汇报工作,并重整部队,以便组织第二次进军。1948年3月8日,倪南山与熊兆仁、余华等同志率领皖浙赣支队一、三、四、五连,从黄西出发,经祁东至休西,于4月下旬进入鄣公山脉的白山,将中共皖浙赣前进委员会设在此地。

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睢杞、济南战役胜利以后,加快进攻的步伐。冬初,皖浙赣支队粉碎敌人第五次“清剿”,根据地迅速扩大,皖浙赣、黄西、皖赣三块地区已连成一片。皖南地委根据华东局“关于集中主要力量,在已开辟的皖浙赣游击根据地的基础上,重点继续向南发展”的指示,将此三个地区合并为皖浙赣大工委,该工委由熊兆仁、罗白桦、杨明、余华、倪南山五位同志组成。倪南山为委员,担任大工委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支队长。皖浙赣大工委成立后,加强了对皖浙赣、黄西、皖赣地区的统一领导,皖浙赣边区的革命运动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18日,皖浙赣大工委余华、倪南山、杨明在婺源古坦主持召开县团以上干部紧急会议,要求配合大军渡江,解放屯溪、景德镇和皖赣边各县城。4月27日,陶钢、鲁枫率婺休县大队向休宁进军,宿营集结在上下汶溪、石人前;皖浙赣支队主力一部,在洪家山宿营,配合解放休宁行动;张振英率部直下屯溪;余华、杨明、倪南山率支队主力到休宁、屯溪之间的万安接应。4月28日,休宁解放,当天下午,余华、倪南山、杨明率皖浙赣支队经休宁县城直下万安,向屯溪逼进。1949年4月30日,皖浙赣支队在屯溪与解放军第12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这支在敌后转战了三年多的人民武装,迎来了最终的胜利时刻。

倪南山同志对这片曾经奋战过多年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一九四九年后,他经常写信到休西的石屋坑村,了解和询问村里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实际困难。对于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张志流、在危难时期帮助过他的余成圭一家更是视若亲人,经常信件往来,与余成圭的小儿子张仲芳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余成圭七十岁生日时,倪南山特地给她送来了中堂和一副祝寿楹联。余成圭家中还收藏着倪南山寄来的黑白老照片,其中还有倪南山将军授衔照和夫人胡秀清生活照,有的照片背面还写着“张仲芳同志惠存,你的同志倪南山赠”,这些照片弥足珍贵,是石屋坑人民与老将军深厚友谊的见证。1989年1月,倪南山去世,余成圭的孙女张桂女等3位村民还千里迢迢赶去参加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