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耀休宁】红色人物——张志流

发布日期:2024-06-12 09:55信息来源:休宁县委组织部 作者:休宁县委组织部 【字体:   收藏

张志流(1889~1937年),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人。1958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评为革命烈士。长子张仲云,次子张仲宏。父子三人均在对敌斗争中先后牺牲。人称“一门三烈士”。

张志流生于贫苦家庭,9岁读私塾,15岁辍学,随父种山劳动。1930年,自办私塾教贫苦孩子读书识字。他思想进步,常对学生及其家长灌输一些浅显的革命道理,如“石板终有翻身日,臭草也有开花时”,“穷人要翻身,就要学知识,立志气”等,深受群众敬佩。

1935年,李步新、刘毓标等到鄣公山、石屋坑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他率先报名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休婺中心区委秘书,随部队转战于皖浙赣边山区。1935年4月,长子张仲云参加皖南红军独立团。同年12月,张仲云所在游击小组,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在鄣公山地区牵制敌人。时值大雪,天寒地冻,仲云与敌周旋40余天,因粮尽弹绝,突围不成,冻死于白山源头大岗(现江西省婺源县境内),年仅29岁。

张志流得知长子牺牲后,强忍悲痛。为保护休婺开中心县委机关和伤病员的安全,风餐露宿,随部队迂回狙击敌人,又常冒险奔波,想方设法筹粮弄药,支持部队坚持斗争。1937年春,国民党军队向皖浙赣边区发动大规模“清剿”,在石屋坑实行“移民并村”、“五家连坐”的政策。红军游击队凭借丛山峻岭掩护,频繁转移。6月的一天夜里,红军几位首长在牛栏坑山开会,被叛徒告密。他闻讯后立即率队阻击,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要他供出组织名单和红军驻地。他临危不惧,敌人恼羞成怒,将他杀害于汪村新石桥,时年47岁。

次子张仲宏,亦于1935年7月参加红军地方工作。1940年参加杨文翰游击队,1941年9月被捕,被敌杀害于小连口。时年26岁。

张志流家“一门三烈士”,演绎着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