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吴天生

发布日期:2024-07-03 09:01信息来源:休宁县委组织部 作者:休宁县委组织部 【字体:   收藏

吴天生(1893~1965年),汪村镇大连行政村查山自然村人。原名吴荣美,外村人喊他为“查山美”,村人喊他“荣美”。吴天生这一名字,据说是开国少将倪南山在解放战争时期给改的。

查山是一个高山村落,位于皖赣两省交界处,地广人稀,山场广大,地形复杂,易于隐匿行踪。1935年春末夏初,熊刚、刘毓标率领红军皖南独立团来到查山。吴天生虽没读过书,但为人精明,在婺休边界结交了不少朋友,人脉广,身手敏捷,号召力强,村民都愿听他指挥,因此成为红军重点发展对象。

吴天生认准“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就是好队伍”的朴素道理,很快就成为红军坚定的后援力量。他白天干农活或外出探听消息,夜晚则偷偷地为红军送情报,运送各类物资,帮助伤病员养伤。红军因为有了“查山美”这根天线,内外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在查山活动自如,如入无人之境。

1935年6月一个深夜,吴天生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秘密地加入党组织,成为皖浙赣边区村民入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他的一生怀揣一颗素心,追随着共产党。

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石屋坑成立。随后查山成立党支部,吴天生任支部书记,领着村民一起为红军站岗放哨,巧妙地周旋于各方之间。因为吴天生和游击队走得近,其通“匪”之事,逐渐被敌人察觉。国民党十区保安司令部中校参谋杨自立亲自带兵来查山围剿,他们未能抓到吴天生,便将村中的祠堂烧掉,并且到处悬赏:“抓到吴荣美,赏银100银元”。吴天生只能隐蔽在深山密林中,昼伏夜出,多次差点遇险,好在有惊无险。

1937年9月,国共两党进行合作谈判,最后达成了协议。1938年春,皖浙赣游击队奉命到瑶里集结,随后南方八省健儿会师岩寺,附近战事渐渐消停。吴天生一家又悄然回来了,过着艰苦而宁静的生活。

抗战时期,虽然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心怀信仰,那颗忠于党忠于革命的红心,矢志不移。

1947年12月,为开辟皖浙赣边区,时任苏皖边区司令部参谋长的倪南山将军率领皖南支队(后称皖浙赣支队)一、五连200多人开始第一次南进任务。他们从黄西(黄山以西的地区)冒着大雪向皖浙赣边进军,跳跃式地活动在安徽休宁、祁门,江西婺源、浮梁和浙江开化边界地区。寒冬腊月,气候恶劣,他们到查山时找到吴天生时,雪有一尺多深,有的战士连手指头都冻掉了。危难见真情。大雪封山,老友相见,泪眼盈盈,吴天生二话没说,就安排村民给游击队战士烧热水,找吃的,寻住的,游击队好好地休整了两天,才从梓坞继续转战婺源等地。

1948年3月,皖浙赣游击队500多人第二次向皖浙赣边进军。在大连村水口,与数倍的敌军短兵相接,消灭敌人12人。皖浙赣支队副营长汤田金、连长丁铁牛和机枪手程桂生不幸负伤。游击队把他们送到查山养伤,还留下了一个武工队,由徐国栋任指导员。吴天生将伤员安排在一个叫竹寮里的山场养伤,安排村里人送饭,有时自己也亲自送。此时的吴天生为游击队站岗放哨,探听消息,传递情报,运送物资,仿佛有使不完的劲。1948年4月,由徐国栋介绍,他重新入党,成了游击队在当地的得力干将。

当时,在吴天生的影响下,查山村参加革命的热情高涨,接连发展了当地十几个村民,如程顺全、程达保、程达亮、吴成贵、吴来贵、吴松云等人。仅地下交通员便发展到了周边的里广山、左源、梓溪、徐源、大连等地,革命势力日益壮大。不久,游击队决定在查山和梓溪之间的山场上建立被服厂和后方医院,地点选在一个叫“螺丝形”半山平凹处,前方的伤病员都往这里送。查山成为新四军游击队向婺源进军,开辟皖浙赣边区的第一个立足点和大后方。

倪南山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休宁查山吴天生是共产党员,红军下山后,他没有走,一直在当地坚持。大连村的恶霸地主对他迫害摧残,甚至连土地庙都烧了,吴天生的家是用木棍和破瓦搭起来的。这次他动员全村十多户人家,为掩护在那儿养伤的丁铁牛和汤田金,我们在那儿放了一个武工队,后来又设了一个被服加工厂,只要有敌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伤病员的安全,工厂的安全,然后才是村里居民的安全,不顾个人安危,想方设法保护。所以敌人保安队一直没有找到我们的伤病员,没有找到我们的被服工厂”。

1949年3月15日,婺休县人民政府在婺源县裔村成立,陶钢被推举为县长,4月休西区在查山成立,吴天生被推举为区长,并参与解放上溪口的战斗。4月27日,休西重镇上溪口宣告彻底解放,吴天生顺理成章地成为溪口区首任区长。当年他走在溪口的大街上,身上总是挂着把盒子炮,气宇轩昂,煞是威风。至今,许多溪口老人记忆犹新。

在溪口区长位置上,他干了一年多,后转任县农会副主席。自感年龄渐大,已近花甲,文化水平低,主动让贤,回家担任生产队长一职,带领当地村民抓好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任上,他大公无私,脚踏实地,尽职尽责,让小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1965年,吴天生病逝于家乡,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