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吴军
吴军(1916-1941),原名吴从周,安徽休宁人,幼年丧父,因家境贫困仅读完小学。10多岁时,在万安中学当过号兵。其间,他作为旁听生苦心学习,不仅丰富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进步思想。
“七七”事变发生后,他立志报国报考军校,并改名为吴军,以示投军报国之志,随后便奔赴湖南陆军步兵学校学习,后于1938年回乡。这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家乡在地下党领导下,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救国。休宁地下党负责人汪宪经常到吴军家,做他思想工作,随后他光荣地加入共产党。当时虽已国共合作,但暗地里磨擦斗争仍很激烈。地下党组织活动基本处于秘密状态。
1938年,五城地区组织地方武装自卫队,有四五十人,需要军事人才当教官帮助训练。党组织通过关系,把吴军聘去当军事教官,实际是便于党组织掌握这支武装,好开展地方工作。这种训练是有时间性的,期满教官即要辞退。吴军训练结束后,组织上又通过关系,把他派到屯溪高枧茶校当军事教官。
吴军的侄子叫何纯卿,也叫何为。吴军从湖南陆军步兵学校毕业回家后,何纯卿经常到他家吐露心事,与他议论。何纯卿是店员出身,文化水平低,革命道理一窍不通,吴军便经常对他讲革命道理,并告诉他说:“你文化低,许多道理不懂,必须学习。”之后吴军便介绍他加入共产党,还介绍他去泾县云岭新四军教导队学习。教导队毕业后,纯卿回地方工作,担任皖南特委到屯溪(徽州)中心县委交通,往返送报刊、书籍、信件等,并化装成商人,把特委带来的信件、书刊送到隆阜现代中学金纯夫教员和溪头李先之教员处。后来多次送到高枧茶校吴军处,因为他们是母舅外甥关系,别人不会怀疑。
过了一段时间,被屯溪戒严司令部特务察觉,暗中派特务盯梢。1938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吴军从屯溪步行来何纯卿家,两人抵足而眠。吴军谈起屯溪情况,说他曾在街上遇到一个陌生人问他是不是吴教官,这人很可能是特务。吴军警惕性很高,这是搞地下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他说,看来屯溪不能再留下去,准备马上转移。次日,何纯卿护送吴军抄小路去歙县岩寺新四军兵站,再由兵站转往泾县新四军军部工作。
1940年,“皖南事变”爆发,吴军在突围时被俘,关押于设在休宁东乡临溪镇的临时集中营——皖南特训处。在特训处内,他坦率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但拒绝回答敌人的讯问。他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是共产党,你们是国民党,我们没有什么可谈的,你们也不必找我谈”。一开始,特务们见吴军承认自己的身份,心中暗暗高兴,认为万事开头难,以后就好办了。于是他们对吴军实行软化政策。一般在押人员每天“放风”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吴军却是整天“放风”,比较自由。但后来敌人看到他始终不屈服,态度强硬,在特训处内影响较大,无计可施,就把他关禁闭,并把他的裤带也拿掉了。由于吴军和休宁地方党组织的牵连,吴军深知国民党顽固派不会轻易放过他,早将生死度之以外。有一次,他寄出一封信,内附有一张未婚妻的照片,照片的反面改写了著名诗人裴多菲一首诗“生命本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死,两者俱可抛”,充分体现了吴军同志深明大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后来这封信被训导科查出,特务丁静如叹道:“吴军顽固不化,表现极不好”。此后,吴军以“叛军未决犯”解送至休宁监狱单独关押。
当时休宁县长卢慕曾,军法承审任福忠。开庭时,吴军将法庭作为抗日救国的讲坛,高声对任福忠说:“新四军抗日有功、爱国无罪”。此后吴军在狱中被视为重犯,脚戴大镣,关单人囚室,审讯数次态度均甚坚决。国民党反动派不敢对抗日有功的新四军干部公开进行杀害,就打算采取卑鄙手段,秘密枪杀他。1941年夏秋间,休宁县反动当局借口吴军一案本县无权解决,须交皖南行署处理为由,将吴军解往屯溪。路过休宁南街时,天下着细雨,吴向南街老表家借了一顶斗笠。次日,敌人即将他解往屯溪,行至中途,将他枪杀在霞塘一个破窑边,谎称吴军中途逃跑,被乱枪打死。家里人都不能去收尸,只得由当地人挖坑掩埋。一个尚未成亲年仅25岁的热血青年,就这样惨死在敌人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