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和美乡村·驻村这三年】章文静:不畏困难挑战 永葆工作激情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回顾三年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历程,从当初的无知、紧张、茫然,到后来的有序、顺畅、释然,我深深体会到“胜利”两字有多么的珍贵和不容易,三年的驻村经历让我刻骨铭心。2021年5月,接到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号召,我主动报名驻村帮扶。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到农村工作。之所以主动请缨,是因为积极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每一位中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休宁是我曾工作过的地方,田里村虽然地处偏远,暂时还不富裕,但这里是一片红色热土,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能够带领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
把困难当成磨炼,把磨炼当成收货
驻村后,我真正感受到了基层工作和银行工作的截然不同。为尽快融入基层、进入角色,我全身心投入到走访调研中,用双手敲响田里村5个村民组每一家农户的大门,入户走访摸清村民的所想所盼,解决村民的所急所需。如今我们看到了帮扶的成效,村庄环境改善、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兴旺,一切的艰辛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和村民们一样,从心眼里为田里村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感到高兴。我把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视作磨炼自己的磨刀石,能为田里村的振兴贡献自己绵薄力量,是我驻村三年来最大的收获。
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当自家事
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真心实意同群众交朋友,生活上与群众走近、感情上与群众拉近、作风上与群众靠近,经常深入脱贫户家庭解决实际困难。2022年春节前夕,我们走访时发现,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农户家中自制的苞芦松出现滞销。一户脱贫户找到我说:“章书记,你能不能帮帮我们,看看有没有人可以购买我们的苞芦松?”通过多方联系,终于有一家酒店同意全部收购。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一天我们村委会门口的热闹场景,村民们从各村民组陆续走出,肩上扛着大袋小袋的苞芦松,统一在村委会门口装车运送,那一天村民们脸上全是笑容。至今我都认为,只要把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带着真心办实事,带着感情想问题、做决策,都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把驻村帮扶工作,当成事业来干
把工作当事业干的人,才能始终对工作充满热情、激情和感情,才能潜心谋事、一心干事、全心成事。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初到田里村时,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20万。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邀请专家问诊把脉,经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我们决定把农产品销售作为破局一招。我们积极与省行及各二级分行联系对接并得到大力支持,三年时间全省十六家地市行共购买产品500多万元。为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我们紧锣密鼓地谋划村级产业发展蓝图,逐个对全村5个村民组“画像定位”,连坑组流转撂荒地建成百亩黑玉米种植基地、连口组改造闲置茶厂建成苞芦松加工厂、石屋坑组成立红色旅游公司并正式运营、岭脚组发展鱼旅融合产业,以及在田里组建设高山茶园轨道运输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三年来,这些谋划已全部实现,如今田里村各村民组实现产业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7.93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151.79万元,田里村的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把群众关心的事,当成大事来办
三年来,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我做足功课,带着计划书和设计方案,多次到上级部门对接项目。通过努力,在各级有关单位的支持下,争取项目5个资金合计1100万元,改建两个村级茶厂、一处大礼堂,新建和修缮便民桥5座,改造提升广场2处,新建旅游公厕2个,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整治,清垃圾、改厕所、移电线、美节点,村庄 面貌焕然一新。连续三年开展“情暖重阳 爱在田里”敬老慰问活动,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把组织的关爱和温暖送到老人心窝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捐赠,为脱贫户发放米、油、鸡蛋等生活用品。一系列扎实、富有成效的举措,赢得群众的口碑,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你只管去做,其他的交给时间。三年来,田里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黄山市优秀基层党组织、黄山市“十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休宁县“十佳”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等荣誉。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三年驻村经历,让我有了第二故乡,在田里这片土地上感恩遇到了众多真心待我的亲人,我为三年的乡村振兴工作经历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三年来,我奉献过真心,挥洒过汗水,磨砺过意志,更收获了真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